天博电竞APP-官方下载
通知公告
我的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通知公告
天博电竞APP虹软科技获74家机构调研: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目前包含ADAS、A
发布时间:2023-01-09 19:00
  |  
阅读量:
  |  
作者:
admin

  天博电竞APP虹软科技11月28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2年11月25日接受74家机构单位调研,机构类型为QFII、保险公司、其他、基金公司、海外机构、证券公司、阳光私募机构。

  第一部分、主要业务情况(一)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基本财务信息2022年1-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下降12.49%;归母净利润5,326.53万元,同比下降56.47%;归母扣非净利润1,055.48万元,同比下降88.82%。

  2022年7-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9亿,同比下降11.91%;归母净利润-246.48万元,同比下降106.75%;归母扣非净利润-723.97万元,同比下降128.70%。

  2022年1-9月,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35,044.27万元,同比下降15.94%。其中7-9月实现营业收入12,127.86万元,同比下降11.35%,季度环比增长8.59%。

  2022年1-9月,公司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整体实现营业收入3,018.82万元,同比增加1,316.40万元,其中前装实现营业收入953.41万元。

  2022年公司继续拓展主机厂商和Tier1(一级供应商)新客户,并深化与既有客户在新项目、新产品上的合作。2022年7月至今,公司新增与奇瑞、长城(海外车型)、理想、长安、岚图、沃尔沃(全球车型定点项目)、重汽、长安等车厂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截至目前,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已涉及长城、长安、长安新能源、吉利、上汽乘用车、合众、理想、东风岚图、本田、东风日产、奇瑞、重汽、吉利领克、沃尔沃、长安等车厂的多款量产车型。

  分别搭载了公司DMS、OMS、Face ID、TOF手势、AVM等舱内、外算法的东风岚图、长城、上汽乘用车、长安、理想项目的部分车型量产出货,包括东风岚图梦想家,长城坦克500、神兽、F7改款、长城炮、朋克猫、闪电猫、芭蕾猫、哈弗酷狗,上汽乘用车名爵,理想L9等。此外,搭载了公司车载视觉解决方案的哪吒S、理想L8、长安新能源深蓝SL03已经对外发布。

  1)移动智能终端业务:从过去一年看,手机品牌市场销量跌幅较大,主要原因来自于疫情影响,且消费者置换手机意愿不强。虹软在移动智能终端业务(包含手机、PC等等)领域未来的发展,首先要关注计算摄影未来的需求。从行业需求角度看,手机拍照、视频的需求仍然是驱动手机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因为消费者对影像的需求还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有更好的影像获取,消费者是愿意置换手机的,这是重要的竞争利器,也是重要的推动力。

  另外,在各方面的应用上(尤其是处理器、摄像头等升级上)依然可以产生很多与影像相关的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视频相关的应用,所以虹软在持续围绕着这些领域巩固发展。

  其中手机业务的发展思路与业务机会:第一,在如何能够保证盈利上,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把部分重要的研发人员、产品线人员调整到公司重点发展的新业务线上。第二,在如何能提升我们的ARPU值上,首先要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更多的产品价值,才能增加ARPU值,这也是公司一直要持续的重要工作。第三,在行业提升渗透率上,过去在手机市场上我们着重于中高端手机的渗透,现在我们要多向中低端手机渗透,天博电竞APP所以增加使用虹软技术的手机数量是重要的核心。

  总体来说,手机业务在拍照或视频等技术的发展上未来还是有机会的,所以公司需要持续研发更新技术,比如过去大家都觉得比较难做的技术(如:分割、语义分割、定点等),现在随着用户对技术极致的需求,我们仍然要花力气把这些技术全部做好,这些技术不仅关系到手机相关的业务,对于车载业务与AR/VR业务也有较大的应用空间,所以在持续性的技术升级方面我们也补充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投资研发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

  2)关于智能驾驶业务:是公司要重点、积极发展的业务。公司进入汽车行业的战略方向是采取“先舱内、后舱外,先软件、再软件加硬件,然后先国内、后国外”的总体战略核心。先舱内、后舱外是我们对汽车智能化发展的判断,因为在汽车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觉得智能座舱能够更快地引起消费者共鸣,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所以从这个维度来看,我们进入到智能驾驶市场采用先舱内、后舱外的策略是正确的。第二个是先软件、后软件加硬件,我们进到汽车市场虽然有视觉技术,但并不太熟悉汽车,所以我们在通过与很多硬件公司、OEM厂商合作过程中,找到了符合自己能力的方向。现在从这个领域来看,我们已经与一些OEM厂商、Tier1合作,他们希望我们不仅仅是等着他们确定了硬件、设计了芯片、确定了摄像头以后再去找他们,而是能够直接提供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第三个是先国内、后国外,因为我们的研发力量在国内,而且我们也看到在汽车业务上,未来中国发展可能要比海外快,所以我们过去一年主要精力还是在国内市场,后面我们要开始推广智能驾驶海外的业务。

  3)关于AR/VR业务:公司很早就布局,但这个市场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预热,所以公司目前在AR/VR业务上是一个布局的状态。

  (四)分业务模块介绍公司核心技术平台分享:公司的技术主要分影像与视觉两大核心技术,这两大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探索一方面来自于画质上无尽的、极致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对感知的不断细化(如在侦测、识别上的精准度或是其他人工智能识别相关的技术)。在这两类核心技术上又分为三种属性“人、物、景”,所以公司的技术都是与人、物、景相关,用于解决市场上的需求与痛点。

  因公司计算机视觉底层算法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所以我们的算法技术能扩展到很多领域(包含手机、车载,还有AR/VR方面的应用),这些应用其实都会因每一个设备、每一个场景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工程优化(比如:平台的算力,摄像头的位置,摄像头的摆放,摄像头像素这些特性),从而产生出各式各样的应用或一些场景上的方案。

  基于公司以上的核心技术,我们在人、物、景上大概分几个比较重要的主线:“人”基本元素就是脸,脸上面有很多细节,比如眉毛-分左、右;嘴唇-分上、下;也包含身体分割、物和景的分割。还有我们的标定技术、深度恢复技术,同样都是对人、物、景的分割。

  我们的技术是贯穿公司所有产品线的,通过在不同设备上做优化与工程化的工作,从而达到产品要求的效果(如:视线追踪功能,可应用的终端包含了PC、手机、车载、XR、AR/VR眼镜等,视线追踪的底层技术是通过不同的场景优化、工程化之后在每一个场景或业务上给使用者带来差异化方案效果)。

  ——视线追踪功能(以手机与PC为例):在没有用到摄像头的情况下,PC用户要单击唤醒屏幕、手机用户要通过按键唤醒手机。现在用户都可以通过视线来唤醒,如人在看电脑时、在打游戏时,通过视线来唤醒屏幕,还能通过视线拖拽所看到的这些物体,大大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

  ——分割技术(以拍照功能为例):能实现用一张正脸的照片就可以一键生成Avatar,且算法可以自行补充照片中未拍到的头发或是头颅信息。

  源于公司底层技术的通用性,同样的技术也可用在车载、眼镜上等,但需要根据每个不同的业务线或每一个产品线的硬件特性、功耗高低的不同进行调整。

  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上的发展战略:在移动智能终端业务上,每年都会产生很多新的需求,公司将它比喻成:“既要、又要、还要的过程”——既要画质好,又要体验好,还要氛围感好,且整个画面要漂亮,这就是人/用户对于眼所见上的无穷无尽的追求。所以,现在手机最大的卖点还是拍照,也是拍照驱动使用者去置换手机,如:最近发布的小米12s概念机,它推出了能够置换的摄像头;今年9月iPhone14发布,也主要在计算摄影或是软硬结合相关功能上的创新。在计算摄影这条道路上,虹软优势有很多,但行业痛点就是在既要、又要、还要上。我们移动智能终端的用户对于特定场景上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我们就将需求与持续发展的道路归纳成简单的横轴(极致画质和体验的追求)和纵轴(一些特定场景上拍照的追求),这是客户一直和我们要求的。

  横轴(极致画质和体验的追求):主要是通过分割优化画质,达到影调、美感上的无尽需求,如:人像细节的优化、食物的色调氛围、动物/宠物的美化、环境画质优化等;

  纵轴(一些特定场景上拍照的追求):主要是通过三维拍摄与交互,达到景物/景色环境的清晰度与真实度、解决使用专业相机耗时、耗力、耗钱的实际问题。

  公司智能驾驶业务介绍:在汽车产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以及共享化)的发展中,智能化是颇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能源车标配的功能就具备智能化。所有汽车智能化基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感知,所以视觉感知又是智能化重要的基础之一。

  智能驾驶产品:虹软智能驾驶产品分为软件和软件加硬件(软硬件一体)这两个方向。公司成立近30年,深耕图像处理及影像、计算视觉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直接复用于智能驾驶车载领域。如:图像增强技术、画质复原技术以及目标检测技术等等,例如在复杂天气情况下的目标检测,可以用来对不清晰的车道线进行检测处理,从而得出结果提示驾驶员。

  1)智能驾驶舱内功能例举(软件):DMS(驾驶员监控),主要是对驾驶员进行行为分析、状态分析、情绪识别以及疲劳分心等提醒。目前已有量产案例,如儿童遗留检测,宠物检测,遗留物检测以及手势表情、年龄识别等等;生物认证,汽车智能化功能的首要识别就是先要认识人,认识驾驶员是谁,所以生物认证中的Face ID功能在很多车型上都是最基础的配备功能;互动方面,公司相关功能已经在某款新能源车型上搭载了TOF手势识别技术,而且已经量产,它不管是在静态还是动态的车上,作为一种互动的全新方式都能有很多地方可应用。除以上之外,还有人像/美颜技术及HDR技术等等,他们能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针对车厂所推出的某些以年轻人为目标群体的车型,我们多种相应的功能都可从手机移到汽车上。

  智能驾驶舱外功能例举(软件):AR HUD(AR抬头显示),是为了获得更加直观的导航信息展示,减少驾驶员因低头注视仪表信息导致的危险驾驶行为,公司全新投入研发了基于AR HUD的导航解决方案,结合驾驶员视线角度和ADAS的检测结果、导航的定位信息、地图信息,实现了AR HUD中的AR内容渲染和生成。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获取导航信息、仪表信息更加直观、舒适,极大地提升了驾驶的体验感和安全性;ADAS(驾驶员辅助系统),基于单目摄像头,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智能分析图像中静、动态物体,感知车辆行驶区域内的环境和车辆,给驾驶员提供可靠的报警及提示信息,让行驶变得更加安全——包括:前车碰撞报警(FCW)、车道偏离预警(LDW)、行人碰撞预警(PCW)等,可在各种气候、光照条件下有效工作,适应性强,性能优越。

  2)智能驾驶软硬一体产品:智能驾驶舱内软硬一体产品——“Tahoe”:在驾驶状态下,针对驾驶员的疲劳行为进行监控检测,保证算法在不同光照及天气条件下均可正常检测驾驶员疲劳行为,疲劳行为定义满足DDAW法规,在KSS等级≥7时触发报警动作,且算法在要求时间段内可稳定运行。

  智能驾驶舱外软硬一体产品——“Westlake”(产品化过程中):集视觉处理、感知、融合、规划决策、控制于一体的智能驾驶域设计方案,基于车规级SoC,支持多类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毫米波雷达)集成虹软自研、深度优化的视觉感知算法,并支持客户定制9路摄像头,目前性能持续升级中。

  虹软将常年积累的视觉技术带入到车载领域,公司推出的产品主要形态是以软件授权为主,目前已经与很多车型签署了定点并逐步量产中。目前正在研发舱内和舱外软硬件一体的方案,能够加速主机厂、虹软及其他虹软的合作伙伴快速进入到法规要求的智能驾驶领域。智能驾驶舱内、外软件产品目前基于已经研发完成的产品,正在同合作伙伴一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的推广。智能驾驶软硬一体设计方案,也在逐步向市场推广,并更新迭代中。

  问:公司2022年第三季度、前三季度整体营收同比分别下降11.91%、12.49%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1)2022年第三季度、前三季度,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业务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2,127.86万元、35,044.27万元,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35%、15.94%。天博电竞APP

  (2)随着智能驾驶行业的快速发展,公司结合智能驾驶业务发展路径,加大了对相关人才的招聘力度,相应职工薪酬等相关支出增加。

  答:手机上无论是单个摄像头还是双(多)摄像头,在使用智能视觉解决方案上,取决于手机厂商对摄像头功用的需求与搭载算能的多少,不与手机摄像头的数量直接相关。

  答:2022年1-9月,公司移动智能终端视觉解决方案实现营业收入35,044.27万元,同比下降15.94%。其中7-9月实现营业收入12,127.86万元,同比下降11.35%,季度环比增长8.59%。在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手机用户购机意愿减弱的行业大背景下,公司现阶段手机业务主要的目标是维持稳定。

  答:荣耀现在是公司的重要的、有潜力的客户,我们现在更多是从环比的角度去考虑手机业务的稳定情况。

  问:公司智能驾驶产品11类算能,单车价值量是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产品上是否有价格上的竞争?现在在单车价值量上是否有看到比较明确的提升趋势?

  答:智能驾驶舱内业务,确实有一些价格上的竞争,但总体来说公司的订单业务与价格维持得还可以。单车价值量的核心还是根据客户搭选的产品模块多少来决定的。

  答:公司前装软硬一体车载视觉解决方案有Tahoe(面向舱内)和Westlake(面向舱外)两个产品。Tahoe是一个DMS外挂的组件方案,它包含了芯片、传感器、相机模组,是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主要针对一些硬件平台相对落后的老车型、老平台,来支撑DMS的功能需求及满足法规要求;另外还可以用作新平台系统快速升级的方案。关于Tahoe公司已经产品化,目前的进度主要是向市场推广与渠道布局中。Westlake还没有产品化,但在持续更新迭代中。

  答:公司自2018年开始研发智能驾驶相关产品,该业务整体战略是前装为重,后装先行。智能驾驶后装,是在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战略上,以拓宽业务初期切入市场规划的前期环节,相较前装市场来说,收益体现会相对快一些,但不稳定,其核心重点是可与客户及Tier1合作伙伴紧密合作,通过真实有效的车辆道路数据,随时改善算法,有效快速提升视觉解决方案的效率和准确性。智能驾驶后装在战略上不是公司着重投入的方向,但公司也会紧跟市场需求合理拓展。

  答:在汽车产业中,人工智能企业与车企的合作时间并不是很长,相较Tier1人工智能企业与车企合作的深度也相对较弱。但我们是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在智能驾驶软件部分我们更具备优势,在整个人工智能系统、软件系统、SOC芯片上我们理解能力比Tier1要强,这有助于整车厂、Tier1降低产品成本。

  基于公司对整个人工智能的熟悉,对芯片平台、系统、处理器的了解,博览整个智能驾驶系统的设计以及系统核心部件的选型,我们能提供满足不同等级厂商需求的差异化方案。在公司智能驾驶软硬一体产品上,未来我们更希望与Tier1合作的方式是公司提供包含核心部件的软硬一体设计方案或整个软硬一体产品,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问:有海外公司将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打包与芯片平台合作,所以单一的产品解决方案(比如DMS)虽然渗透率较低,但是有价格向下的趋势,不知是短期阶段性事件还是长期的趋势,公司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第一,公司和高通合作,在高通8155或者高通下一代的芯片上,通过使用高通智能驾驶芯片冗余的一部分算力,直接用我们的算法结合摄像头来提供功能,DMS也是如此,目前来说我们与高通的智能驾驶舱内芯片平台合作较为深入。

  第二,在没有搭载智能驾驶芯片的功能车上,我们认为汽车更加着重的是独立的域,在只有功能芯片的功能车上,国外因法规对DMS、OMS的需求就需要有一个独立的ECU(即整个的DMS、OMS的域),所以公司的Tahoe产品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模式大概会再持续一些时日。

  第三,我们看到的在自动驾驶发展的推动下,DMS最好的结合体并不一定是舱内的智能座舱芯片,也未必是一颗独立的ECU。有可能是ADAS的主芯片就已经嵌入了DMS的算法,因为整个驾驶过程实际上还是要和驾驶员的当时的状况有关,所以我们认为它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但是它又留下了很大的机会。

  问: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目前都用在行驶速度不是太快的Demo车上,能否告知公司舱外产品在同行业里面达到了一个是么样的水平?应对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司怎么升级产品?难度有多大?

  答:关于智能驾驶舱外的产品总体来说公司也累积了很多经验,在感知的技术上应该在行业前列。也许在Demo的情况下车速没那么快,是为了让客户看清楚产品的设计,我们的核心还是在如何能够快速地感知上,那么感知的快速性能也与使用的芯片有关,目前来说主要还是根据客户诉求来升级迭代。

  答:智能驾驶舱外这部分确实有挑战,因为舱外比舱内要复杂,不管是从数据采集以及数据量、场景的复杂度来看,还是从各种各样的数据边界来说,在特殊场景下的特定情况是无穷无尽的。第一,需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算力平台、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达成我们各方面都满意的目标,这是比较大的挑战。第二,随着智能驾驶舱外领域的发展,舱外产品的性能以及精确度、精密度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也是一个挑战。这部分需要和合作伙伴一起来解决。

  问:智能驾驶后装市场其实很多车都安装了DMS和OMS的产品,大家可能会觉得产品技术门槛比较低,天博电竞APP所以在前装上一些原本想做L3、L4市场的公司在技术上无法达到,会选择下沉做L2市场,这样对于公司这种以L2市场为主要量产阶段的公司来说,竞争是不是会加剧?

  实际上DMS的产品技术,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比如驾驶员在疲劳的状态下,怎么通过DMS辨认疲劳的准确度,在不同驾驶员的身上,行为习惯就不同,这就需要有丰富的训练信息;比如视线追踪功能,摄像头通过追踪眼球视线角度,辨认识别眼球的信息,在追踪眼球视线角度精准上也是一个很难的技术。而且还要把控整个产品的成本,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DMS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

  答:公司智能驾驶舱外产品目前包含ADAS、AVM、BSD等产品,对于舱外功能模块公司仍然持续研发、更新技术。在这些大类的产品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一些辅助功能,如:舱外尾箱开门功能,目前市面上大多都在用传感器,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打开尾箱,不仅能让使用者解放双手,还能为客户降低硬件成本等这一系列的方案。在智能驾驶舱外产品上,公司依然会紧跟市场需求,开拓创新。

  答:在智能驾驶业务上,鉴于汽车主机厂商从前装量产定点环节到最终完成终端销售通常需要较长周期,故公司已铺垫的前装量产定点项目对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收入的贡献需要较长周期,最终对收入的影响还取决于与客户核对装载数量情况、结算周期等综合因素。

  目前公司智能驾驶业务按计件收费结算,计件收费模式下,公司一般在次季度与客户核对装载数量。所以量产车型出货后,到体现在公司收入上一般还会有结算周期的影响。

  答:现在的市场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大众对虚拟环境的各种需求,使得AR/VR的市场近几年变得十分火热,但目前市场上相关设备的出货量还没有规模化。

  AR/VR业务是公司多年重点布局的业务,且已经储备了较多的解决方案,主要是围绕视觉算法的布局,如针对基本定位技术的Slam核心算法、针对头显设备限制解决延时与眩晕感的问题等等,但客观来看,整个AR/VR市场的成熟度与出货量还有待观察,重点还是期待市场能让AR/VR设备有一些新的热点,这也是为了未来AR/VR有所爆发之后,能够让我们快速切入做准备。

  答:智能可穿戴设备相关方案是公司前瞻性技术培育方向,公司持续推进与行业伙伴的业务交流、技术深度合作关系,从感知、交互和视觉呈现三大方向布局算法解决方案。可以提供AR/VR头显6DOF SLAM、平面检测、稠密重建、语义分析、深度估计等空间感知解决方案,手柄6DOF跟踪、裸手3D手势交互、视线跟踪和表情驱动、驱动等交互解决方案,以及异步时间扭曲、视频透视(VST)等视觉呈现解决方案。

  现阶段公司跟随市场,继续研发了智能AR/VR头显低延时渲染解决方案、智能AR/VR头显视频透视解决方案。针对头显端低延时、高刷新率的渲染需求,硬件瓶颈限制了用户体验,公司实现了异步事件扭曲等插帧产品方案,保证了低延时的虚拟现实或者虚实融合体验,弥补了因时延引起的眩晕感问题。针对虚拟现实或者混合现实眼镜,用户需要透过封闭的头显“看穿”到外部世界,从而用于保证佩戴使用过程中区域安全、寻找手柄配件以及扩展MR体验等需求,公司实现基于鱼眼相机的黑白透视,以及基于RGB相机的全彩透视,为MR体验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Q18:现在Pico出货量大概1,000万台左右,那AR/VR产品量产的时间点大概会在什么阶段?或者是头盔这样的产品达到一个量级,可能我们的产品才会出现一个量产的过程?A:高端的AR/VR的市场是游戏机的市场,我们认为天花板是存在的,游戏机的市场年出货量也有限,尤其可能在这些巨头公司上的技术开发,都有自家的方案,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其他场景下的需求,比如AR/VR用于观看演唱会或是观看球赛等,我们也是根据合作伙伴要求在与平台厂商谈合作。我们所看到的是,AR/VR不仅仅限于头盔上的技术,在很多终端以及设备上都能适用,我们在这块依然紧跟市场的变化布局,技术上持续更新迭代,等待市场的到来。

  Q19:公司第三季度新增的研发、技术人员主要是哪方面的?以后在研发人员规划上是怎样安排的?A:公司研发人员常年占比60%以上,研发与技术人员占整体的75%以上,每年基本保持稳定。2022年及以后,公司还是会根据在智能驾驶业务自身需求,持续招聘相关的市场、技术、研发人员。

  Q20:公司会不会有一些投融资的计划或者扩产计划?A:公司目前的货币资金还有大概20亿左右,我们也做了一些投资和产业方面的扩展,主要是基于业务卡位、战略合作的目的。今年公司也招聘了不少人才,主要是为未来智能驾驶业务的拓展与成长做储备。

  Q21:公司的现金十分充足,在研发投入上长期计划怎样?A:公司是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发展的企业。常年来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视觉领域,为行业提供算法授权及系统解决方案,在研发投入上,公司主要是朝三个方向:1)手机业务上,公司持续投入以夯实、巩固目前的市场,并不断迭代更新,保持技术领先性;2)智能驾驶业务上,公司会随着业务的拓展、扩张加大研发投入;3)AR/VR技术上,公司将紧跟市场发展,在丰富技术储备的同时不断创新。

  Q22: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公司汽车赛道上也迎来了比较好开篇,朝2023年来看,公司在外部市场的拓展,或者是内部架构的构建,公司管理团队最希望做好的三件事情是什么?A:目前对我们最希望做好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在重点发展的新业务上,虽然我们是行业的新兵,但行业市场、投资者和员工不会给我们太多的试错机会,要挑好赛道,然后挑好适合公司发展的产品,最后坚决地执行下去。

  第二,在公司执行层面,快速地执行,并且能够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执行好,有效地运用资源获得更高的产出。

  第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管理层需要持续将人力合理分配,从业务、研发到销售线的团队,要分配好职能,特别团结地拧成一股绳,这也是虹软持续在做并且越做越好的地方;

  虹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在全球范围内为智能手机、智能汽车、AIoT等智能设备提供一站式计算机视觉技术解决方案。公司主要产品是智能暗光增强解决方案、智能双(多)摄视觉解决方案、智能深度摄像解决方案、智能驾驶视觉解决方案、其他IoT智能设备视觉解决方案。2018年,公司获得第八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